加拿大pc28是什么游戏
你的位置:加拿大pc28是什么游戏 > 新闻动态 > 真儒变犬儒:两千多年,皇权如何踩碎读书人的脊梁? | 循迹晓讲
真儒变犬儒:两千多年,皇权如何踩碎读书人的脊梁? | 循迹晓讲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1:02    点击次数:105

主讲:三喵先生

策划:三喵先生

责编:马戏团长

全文约6000字 阅读需要20分钟

中国人一提到儒家,大概有这么两种印象。一种是秦始皇搞的“焚书坑儒”里面的儒,这里面的儒家都是妖言惑众的江湖骗子形象,另一种是汉武帝搞的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后的儒家。这里面的儒家成了坚定捍卫皇帝利益,誓死捍卫皇权的忠犬。

图片

◇图为焚书坑儒

不过翻开史书也不难发现,皇帝和儒家文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不在少数,甚至有时候能到你死我活的状态,直到清朝建立之后儒家文人才可以说被皇权彻底驯服。这场绵延千年的博弈背后是两个对中国历史影响非常深刻的概念,那就是“治统”和“道统”。清朝之前治统的解释权一般是朝廷所有,而道统的解释权往往掌握在儒家文人手里,如果朝廷和儒家士人搁置争议,和平共处还好说,但问题是在士大夫的理想中“道统”要比“治统”重要,而在现实政治生活中,士大夫们往往会依仗“道统”的传承人和现实载体,对“治统”拥有者皇帝展开批判和制约,这就让二者有不可避免的冲突。

那么,治统和道统是怎么回事,二者的冲突造成了怎样的后果,清朝的皇帝又是如何驯服儒家文人的?今天就来聊聊这些问题。

图片

图片

说起来,这“治统”和“道统”都来自儒家的传统概念,在这一对词中,“治统”比较好理解,就是一个王朝声称自己的统治完全是应该被接受的,简单点说就是“统治正当性”。虽然说很多人骨子里是相信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暴力逻辑,但暴力之下诞生的政权如果不能让人真心拥护,其统治本身是非常脆弱的。

图片

◇图为《三国演义》中的袁术形象

比如东汉末年袁术称了皇帝,但是根本没人承认,他自己也众叛亲离下场凄惨。而到唐末五代,一个个朝廷如走马灯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场,既然今天你的枪杆子最大当了皇帝,那么明天我枪杆子硬了是不是也可以取而代之啊?所以让天下人都对自己的统治心服口服,如此治统对于朝廷和皇帝非常重要。一般来说,古代王朝的治统有两个,一个是宣称自己推翻了暴政拯救了黎民,另一个则是说上一个朝代把天下让给我,我也不得不担起这份重担。

图片

◇图为利簋铭文记载的武王牧野誓师

关于前者,在周朝官方的历史记录里都会说自己拥有天下,是因为推翻了商纣王的暴虐统治,而汉朝也在极力宣扬自己是推翻了暴秦的统治。关于后者的例子就更多了,历史上许多次改朝换代都会有一个禅让的环节,比如汉朝禅让给了曹魏,曹魏禅让给了司马家,等等等等。当然了,这禅让背后都是得靠暴力做支撑,但这种效法尧舜禹传说的政治表演还是必须要有的,比如汉献帝禅让给曹丕,曹丕是推辞了两次第三次才勉为其难地接受了。

图片

◇图为《三国演义》中曹丕为称帝合法性煞费苦心

如果没有这种走过场的表演,怎么能让臣下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统治不造反呢,当然啦,让天下人接受你的“治统”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。比如公元502年,梁王萧衍强迫齐和帝禅位,自己取而代之。当时孔子弟子颜回的后代,南齐御史中丞颜见远听说这事儿之后悲愤大哭,绝食数日而死。他用这种极端方式抗议萧衍篡位夺权。萧衍听说这事儿之后,十分不以为然地说,我今天称帝那是上顺天命,下应民意,关你们这些士大夫什么事儿?这个颜见远搞出大新闻,闹得天下舆论沸沸扬扬,真是吃饱了撑的!

图片

◇图为梁武帝萧衍画像

萧衍的意思非常直白,那就是士大夫们研究怎么传承道统就完了,这天下是谁当家作主,跟你们啥关系也没有。由此可见,在古人看来这“道统”和“治统”是分属士大夫和帝王的两块领域,但“道统”的继承者往往能对“治统”产生一定的影响,所以历朝历代都会非常看重对“治统”的粉饰和维持。

图片

◇从左至右分别为:尧舜禹三代圣王

图片

◇图为周公画像

说完了“治统”再来说“道统”,简单点说就是儒家思想的传承,往前追溯可以到传说时期的尧舜禹,还有三代的汤文武周公,在儒家眼中,只有在这些圣贤们统治的时代,才是真正“治道合一”的有道时代。而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之际,孔子及其弟子记录了这些传说和往事,他们就相当于这些圣贤的传人和继承者,往后无论是顺境逆境,只要是儒家学说的继承人,都是圣贤的传人,而对儒家圣贤精神的继承,那就是“道统”的核心所在了。

图片

◇图为孔子所作《春秋》书影

图片

◇图为司马迁所作《史记》书影,孔子的《春秋》和太史公的《史记》其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

宋朝的儒者张载有“横渠四句”流传至今,所谓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,这四句话勾勒出了一个理想的儒者形象。当然,所有这一切的主语其实不是帝王或者朝廷,而是由儒者入官僚的文人。一个合格的儒者当然应该继承过去圣贤的一切,这就是所谓“为往圣继绝学”,但与此同时也应该“为生民立命”,从而“为万世开太平”,这也是儒者理想的实践。而在传承和实践“道统”的过程中,圣人附体的儒者也不可避免地会跟皇帝朝廷有冲突,有的时候还会非常严重。

图片

◇图为韩愈画像

比如说唐朝的时候韩愈看到朝廷重新弘扬佛教,甚至为了迎佛舍利而兴师动众,于是就写了《谏迎佛骨》这篇文章,韩愈这篇文章的主旨还是用儒家的思想批评朝廷这么搞太劳民伤财,历朝历代这么搞的朝廷都完蛋了。韩愈如此践行“道统”的行为可是犯了大大的忌讳,所以他差点死掉,后来被贬官到潮州。再比如和张载差不多同时代的苏东坡,眼见王安石的新法是弊端丛生,搞得天下黎民苦不堪言,于是他屡次进谏,无奈神宗皇帝为了敛财,坚决支持王安石推行新法,即便这些新法让天下怨声载道也得无条件执行。到后来被人抓了把柄搞了个乌台诗案,也是差点没命。在这几个案例当中,身为儒者的文人官员犯上直谏,当然是在践行“为生民立命”,也是践行理想的儒者的道统之所在,但是很显然儒士们这么搞并不讨朝廷的喜欢。换句话说,这个时候朝廷的治统和儒者的道统,其实是一种分裂的关系。

图片

◇图为电视剧《清平乐》表现的宋代君臣

当然对于朝廷来说,治统和道统都很重要。毕竟儒家的学说作为既有秩序的维护者无可替代,而自从宋朝以来,朝廷的官僚队伍也是以科举取士的方式从儒者文人当中选拔,所以对于儒家的道统,朝廷至少明面上无法反对,不仅不反对,还要大加赞扬,希望借助道统来加强自己的治统。所以两宋时期儒者文人地位非常高,如果进谏皇帝,皇帝哪怕再不爱听一般都得捏着鼻子去听,与此同时对孔子的祭祀也一路升级,其规格直逼对帝王的祭祀了。但是眼看那些儒者官员动不动就批评君上朝政,这在雄才大略的皇帝眼里是绝对无法容忍的。

图片

◇图为明太祖朱元璋画像

明朝刚建立的时候,洪武皇帝朱元璋就通过各种小动作去否认官员坚持的儒家道统。比如他先是下诏降低对孔子的祭祀规格,给出的理由也很冠冕堂皇,孔子说到底那也是至圣先师,不是帝王,你用祭祀帝王的礼仪祭祀孔子肯定是违背他老人家原意的,所以必须降格,之前给孔子塑的像一律不能用,一律改用木主,就是木质牌位,而且乐舞和牺牲供奉规格也都被大大降格,孔子再怎么着也必须在帝王之下。

然后他对于儒家经典进行了全面审查,比如儒家“亚圣”孟子说过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,这些根本都不是站在朝廷,站在朱元璋的立场上讲的,所以都要给删掉,当时的科举考试中,这种删节版的《孟子节文》就成了官方指定命题出处。

图片

◇ 图中红线处即为朱元璋删减的《孟子》

当然,对于那些进谏的官员,朱元璋也没客气,他不仅要杀,还要让这些读书人斯文扫地,于是搞出了打屁股的刑罚,也就是所谓的廷杖。你们这些儒生士大夫不是想要以道统制约皇权么,那就给你们一点颜色看看,用廷杖彻底碾碎你们的自尊,让你们斯文扫地。

不过,朱元璋这么搞并没有吓倒传统的文人儒士。毕竟朱元璋自己再牛,也终有驾崩的一天,朱家天子的江山终究也还是需要文人儒士官员们来守护的,而对于儒生们来说,卫道这件事情是他们身份认同的底层逻辑,如果不能坚持儒家经典和传统价值观,那就不能被称为儒。犯颜强谏,在皇帝看来是讪君卖直,那也无妨,甚至朝中大臣还以被廷杖为荣。除了在官场的人们之外,那些远离庙堂的儒士们也在用自己的办法去传承着圣人的传统。比如王阳明在程朱理学之外发展出了心学,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。

图片

◇ 图为王阳明画像

当然,明朝也有皇帝试图打破这样的道统束缚,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嘉靖皇帝。他继位之后没过多久就搞了个大礼议事件,这件事简单说是要不要让嘉靖皇帝认自己亲爹,朝中大臣们大多数援引儒家经典的道统,认为嘉靖皇帝既然是以藩王之子身份继承了皇位,那就理应过继给先皇当儿子。在这件事情上,嘉靖皇帝跟朝臣死磕到底,并最终收获了胜利。即使如此,他也是见识到了儒家所坚持的道统有多强大。

图片

◇ 图为嘉靖帝画像

图片

◇ 图为杨慎(1488年12月8日—1559年8月8日),字用修,初号月溪、升庵,又号逸史氏、博南山人、洞天真逸、滇南戍史、金马碧鸡老兵等。明代文学家、学者、官员,明代三才子之首,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

比如说有个名叫杨慎的大臣,当嘉靖皇帝已经明着说:谁敢阻拦自己就要被廷杖时,杨慎带着两百多名官员跪在左顺门,并且高呼“国家养士百五十年,仗义死节尽在今日”。当场就被嘉靖杖毙十余人,即使这样大臣们也非常强势不依不饶。大礼议事件之后,嘉靖皇帝对各种祭祀礼仪做了非常详尽的规定,甚至重建了不少祭祀用的建筑。今天我们看到的北京天坛主体建筑祈年殿,就是出自嘉靖年间的建设。皇帝这么做其实就是用自己的权威制定新的礼仪,打破儒者对于道统的垄断,但效果依然非常有限。从嘉靖到万历最后直到明朝灭亡,士大夫们始终牢牢地捍卫着道统,儒家学说当然应该为皇权和朱明王朝撑腰,但具体到每个皇帝的所作所为,儒生士大夫也当然应该有评价的权利,这都是道统的内在要求。所以我们看明朝的皇帝和文人士大夫争斗不休,其深层次原因就是治统和道统的争斗。

图片

◇ 图为金圣叹点评《水浒传》书影

不过到了清朝之后,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。满清入关之后先是对儒士们进行了几轮屠杀,反清复明的当然要杀,对时局稍有不满的那也得杀。比如著名才子金圣叹,因为搞了个哭庙案,趁着顺治皇帝去世去表达对江南官吏欺压百姓的不满,那也得杀。除了这些之外,只要找到由头能多杀就多杀,比如顺治年间的科场舞弊案,牵连全国多省,尤其是江南一带文人聚集之地更是重灾区。满清初年对儒生士大夫的打击力度,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,而儒生们在已经非常成熟的科举制度下,除了做官其实也没别的出路,还是被朝廷给死死拿捏住了。

图片

◇ 图为康熙南巡图局部

到了康熙年间,朝廷用暴力已经压服了大部分的反抗,剩下的任务就必须得从精神层面上让人们对大清王朝心服口服,这时候治统和道统又被抬了出来。对于治统这块儿,满清朝廷极力声称自己并非篡夺朱明王朝的江山,而是从李自成张献忠这群农民军贼寇手里挽救了天下,所谓“自古得天下未有我朝之正者”,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与此同时,康熙皇帝几次南巡都以极高的礼节祭祀朱元璋,也是要表明满清的“治统”乃是朱明王朝名正言顺的传人,那些反清复明的都是逆天而行,这是治统这一块儿。而在道统这一块儿,康熙皇帝也是不遗余力地赞扬孔子和儒学,多次加封孔子并在南巡时祭孔,以此安抚儒生士大夫。

不过,康熙皇帝并不满足于此,他也看到了这治统和道统对立的问题,力求将其统一,至少让文人士大夫不那么不听皇帝的话。那究竟怎么办,才能完成统一呢?这道统可讲究的是继承古圣贤之道,古圣贤追溯起来最早不就是尧舜禹么,他们难道不是传说中的古帝王么?那么康熙皇帝正是如今的圣上,不但在治统上继承了江山,难道不是在道统上也继承了这些圣贤么?当然皇帝自比尧舜禹这件事,自古以来没哪个皇帝能够厚脸皮说出来,但康熙就大大方方说了。他说:“朕惟天生圣贤,作君作师。万世道统之传,即万世治统之所系也”。然后回溯四书五经,说孔子孟子这些圣贤的本意都不是割裂道统和治统,所谓“此圣贤训词诏后,皆为万世生民而作也。道统在是,治统亦在是矣”。至于康熙自称尧舜禹是不是说大话,他也发了圣训,“世运代擅,隔千载,则必有神哲诞生其间,以承大统,以作名世。”那意思就是康熙自己不仅是皇帝,更是圣贤的传人。除了他之外,谁也没有权力去解释儒家经典,如此就避免了天下文人胡说八道,道统和治统也就完成了统一。

图片

◇ 图为电视剧《康熙王朝》中的李光地形象

康熙这话一出,他身边的大儒李光地马上就理解什么意思了,赶紧加了几句补充,“道之与治,古者出于一,后世出于二。”孟子所谓“五百年必有之者兴”,那意思是五百年就会出一个儒家圣贤,而“自朱子来,至我皇上又五百岁,应王者之期,躬圣贤之学,天其将复启尧、舜之运,而道与治之统复合乎?”这么一来,康熙皇帝以帝王之资当了圣贤,那可不是超过孔子,比肩尧舜的超级大圣人么?生在这样圣人治国的年代,大清臣民应该高兴的痛哭流涕才对,如果有谁要私自对儒家经典进行解读,那就是大不敬。由此,康熙皇帝通过把自己圣化,来完成了道统和治统的统一。

当然,面对满清统治者的高压统治,天下的士人也是无人敢说一个不字,这么一来皇帝等于圣贤,满清在这样统一的道统和治统之下不但继续控制着天下的士人,更是借此有了文字狱的正当理由,任何让朝廷不悦的文字,都是在诽谤圣人,这当然违背儒家道统,必须天下人尽诛之。自从康熙以后,满清有相当一段长时间统治很稳固,内部的文字狱也非常酷烈,跟这种道统治统的统一非常有关。当然啦,康熙如此统一道统和治统,那是建立在皇权用绝对优势和暴力压制异见的基础之上,在当时有不少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儒生应声附和,但也有不那么积极进步的,那就等着倒血霉吧。

图片

◇ 图为乾隆皇帝画像

康熙之后的雍正和乾隆也都继承了这种道统治统的统一,乾隆皇帝更是自称十全老人,其内在核心也是这种既要当皇帝也要当圣贤的心理。这当中的多少代读书人也都慢慢接受了这个概念,满清政权也就慢慢地把自己塑造成儒家圣贤和道统的继承者,捍卫者。等到咸丰年间太平天国造反的时候,曾国藩能够集结起来一批湘军,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口号就是保卫名教,捍卫儒家的道统,而在随后不久的洋务运动中,面对着所谓的“几千年未有之大变革”,洋务派力主引入外国的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,也是遭遇了巨大的阻力,说他们是要“以夷变夏”,这当中既有对满清失去政权的恐惧,又有对儒家道统断绝的恐惧,所以近代中国的变革异常艰难,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在于此。而只有到甲午战争,甚至八国联军进北京之后,才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这满清是否还中用,再往后国门越开越大,也才开始出现对儒家的质疑。到这个时候,满清的治统已经荡然无存,而儒家的道统,也再也不是不容挑战之物了。

总的来说,满清统治者自己既要当皇帝又要当圣贤,强行把治统和道统合二为一,造成的结果是一段超长时间的稳定期,这也是满清统治者乐意看到的,但与此同时也是“万马齐喑究可哀”,的的确确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悲剧。造成如此悲剧的原因有很多,而儒家学说自己的问题,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,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,在秦制两千年的过程中,真儒逐渐成了濒危物种,甚至是传说之中才有的人物,像犬儒,或者名儒实法的人却大行其道,成为主流。儒士群体被专制皇权扭曲利用的过程,也算是造成历史悲剧的重要因素之一。说到底,儒家学说本身就是强调维护现有秩序,在皇权时代更是被利用的非常充分。既然你衷心拥护皇帝,那么皇帝要做圣贤,你敢说一个不字吗?现在的21世纪,还有不少人试图从儒家的学说中去找到高深的智慧,其实大可不必,毕竟这样的儒学到了后来能让皇帝当圣贤,所以除非是你想成王成圣还想让天下人闭嘴,不然就真的可以歇歇了。

*本文首发于「循迹晓讲」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

*配图源于网络,若有侵权,后台联系删除

(END)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5月8日明新转债上涨0.66%,转股溢价率41.69%
下一篇:海天味业在港上市拟发行2.63亿股 定价介于35至36.3港元/股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加拿大pc28是什么游戏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